【咬文嚼字】略说“鼎足而立”

【咬文嚼字】略说“鼎足而立”

史明迅

鼎是古代烹煮或盛鱼肉以供祭祀或宴享之用的饮食器,其基本结构为有一定深度的腹腔、两耳、三足。我国新石器时代已有陶鼎,在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均有陶鼎出土。商周及汉代常用作随葬明器。青铜鼎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时期,商周时期最为盛行。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,是奴隶社会中“明尊卑,别贵贱”,即权力和等级的标志。据历史文献记载及考古发掘证实,西周时期存在列鼎制度:天子用九鼎,诸侯用七鼎,卿大夫用五鼎,士用三鼎或一鼎。当然,随着奴隶制的瓦解,用鼎制度亦不断变化。大盂鼎制作于西周早期,圆腹、立耳、柱足,此器重153.5公斤,为迄今所见西周最大的青铜器。大克鼎、毛公鼎则分别为西周中期和西周晚期的青铜鼎的典型。以上三例皆为圆形鼎,各有三足。除圆形鼎外,还有方形鼎。河南郑州张寨南街杜岭出土的商代早期青铜饮食器杜岭方鼎,为斗形深腹。商代著名的司母戊方鼎,腹为长方形,结构复杂,代表着商代高度发展的青铜铸造技术。常见的商代青铜方鼎,还有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辛方鼎,腹亦呈长方形。上述方鼎,均为四足。圆鼎三足,方鼎四足,都是满足器物放置稳定的需要。鼎身的重量均衡分布于鼎足,才能有最佳的稳定效果。

关于“鼎”的词汇有“鼎足”“鼎峙”“鼎立”等。由于相对而言,商周的青铜鼎以三足圆鼎较为多见,故上述词汇都是从它引发而来。例如“势成鼎足”,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,也可以说鼎足而三。又例如三国鼎立,是指公元三世纪魏蜀吴三国分别在我国北方、西南、东南地区建立政权,而且在一定时期内三个政权的统治力量大体均衡,并立共存的局面。

但是也有人对“鼎立”一词的理解不够透彻,因而出现误用的情况。

我社出版的一本教师用书这样写道:“春秋时期,战争频繁,最终形成齐、宋、晋、秦、楚等几个大国鼎足而立的局面。”这是大有问题的。

一是,春秋时期的大国不能漏掉燕国。燕国是这一时期重要的诸侯国,其地在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的广大地区,是中原与东北的山戎、北戎、楼烦、东胡等民族进行政治联系和经济贸易的桥梁之地。燕国和晋国同为北方民族融合的中心。二是这里使用“鼎足而立”一词是不正确的。鼎有三足、四足,难道还有五足、六足不成?试问:春秋时期如此多的大诸侯国,如何能够形成鼎足而立的局面?为此,关于春秋时期的这段史实,建议作如下表述:

“随着周王室的逐渐衰落,各个诸侯国逐步建立起称雄一方的割据政权。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有郑、齐、晋、秦、楚、吴、越等大国。经过激烈的兼并战争,春秋初期一百多个诸侯国,到中后期缩减为十几个大国,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。”

在这里,“鼎足而立”一词是不能用的。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表述,我想,那就用“大国林立”罢。

2007-05-11审读室

(0)
上一篇 2022年4月28日
下一篇 2022年4月28日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