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碳市场上线一周年:累计成交额80多亿,四大问题待解|双碳观察

84.9亿元。

这是全国碳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(以下简称:全国碳市场)上线一周年的累计成交额。“80亿对于一个碳市场而言,不是一个很高的数字。”一位碳市场研究人士对钛媒体App说道。

2022年7月16日上午,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。作为第一个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的国家级碳市场,以及全球最大配额体量的碳市场,上线之初,市场情绪高涨,一位投资人还曾在朋友圈发文感慨,“也许是未来的世界通用货币。”

与最初的乐观情绪形成对比的是,全国碳市场上线一年以来,交易活跃度并不高,除此之外,还有碳价低、数据造假、碳金融产品不足的问题。

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全国碳市场“整个交易机制的改善,还需要很多的法规和市场交易的完善。”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秘书长蒋南青对钛媒体App表示。

为什么我国要做碳排放交易市场?

近些年来,全球变暖问题日益受到重视,气候问题逐渐变成政治议题,各国也采取了不同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方式。一般来说,政策主要有三类:行政、经济和劝说鼓励。

其中,在经济手段中,最重要的就是碳定价机制:一种是政府强制型手段,比如碳税;另一种是通过市场手段,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。碳排放交易市场就是将碳排放的权利作为一种资产标的,来进行公开交易的市场。

早在2011年,国内就开始了碳市场的摸索。当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文,批准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重庆、广东、湖北、深圳等7个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。

在此之前,我国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唯一方式就是参与国际清洁发展机制项目,也就是发达地区运用“资金+技术”从不发达地区或欠发达地区换取得来温室气体的“排放权”,来冲抵自己的碳排放增加量。

2013年-2014年,7个试点碳市场相继开市启动。后来,中国正式提出双碳战略,将建设全国碳市场纳入到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体系中。

2022年7月16日,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交易,这样国内就形成了地方试点市场与全国碳市场并存的现象。

在全国碳市场中,政府确定整体减排目标,采取配额制度,先在一级市场将初始碳排放权分配给纳入交易体系的企业,企业可以在二级市场自由交易这些碳排放权,也就是企业可以将多余的碳排放权卖给其它企业并获取额外收益。

目前,全国碳市场交易中心位于上海,碳配额登记系统设在武汉,也就是说企业在湖北注册登记账户,在上海进行交易。

四大问题待解

在去年的交易首日,全国碳市场确实曾经交出过一份亮眼的成绩单:首日配额挂牌协议交易成交410万吨,成交额2.1亿元,收盘价51.23元/吨,盘中最高价为52.8元/吨。

但此后,交易活跃度一直都不高。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成交数据显示,截至7月15日收盘,全国碳市场开市以来累计成交碳排放配额1.94亿吨,累计成交额84.9亿元。

为什么会出现落差?据了解,目前全国碳市场只纳入了电力行业2000多家企业。这也就意味着,专业碳资产公司、金融机构、个人投资者暂时未得到碳市场的入场券,也就大大降低了市场流动性。

根据钛媒体App追踪全国碳市场的交易数据来看,今年第二季度以来,全国碳市场多数交易日的挂牌交易量甚至跌至10吨

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马爱民在“中国碳交易与ESG投资合作发展峰会”上就表示,第一个履约期交易的主体、行业还比较单一,仅限于发电行业,而且是限于重点排放的企业,交易产品也只有配额。

“碳配额的额度相对来说比较宽松,企业交易量相对就比较小。”蒋南青对钛媒体App解释了交易不活跃的另一个原因。

全国碳市场流动性不足的一个后果就是,碳价格信号的权威性不足。以7月15日的价格为例,最高成交价60元/吨,最低成交价57元/吨,收盘价为58.24元/吨。在此之前的两个月,交易价格一直保持在55元—60元/吨之间。相比之下,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内的碳价已经接近100欧元/吨的高位。

理论上来说,当碳配额价格高于减排边际成本的碳价,才能有效发挥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职能。但以现在的碳价水平既难以有效引导企业的节能减排行为和决策,又无法盘活企业的碳资产,自然就无法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节能减排项目投资。

(0)
上一篇 2022年7月21日
下一篇 2022年7月21日

相关推荐